家的最後一次收納課

在生完三個孩子之後,我承認我已經放棄居家整理的工作。​

最近近藤麻理惠新聞席捲各大版面,讓不少人紛紛感嘆救了無數媽媽,並認為這是「年度最療癒新聞」,主持真人實境秀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》讓近藤麻理惠收納女王形象深植人心。在接受《華盛頓郵報》專訪時,近藤麻理惠 Marie Kondo 說:「在生完三個孩子之後,我承認我已經放棄居家整理的工作。」

隨著家庭成員的改變,間接影響了生活,變得難以面面俱到,不過生活的喜悅不僅是整潔的居家環境,轉而收納內在,調整身心靈,讓整理環境不再是生活的第一目標。

怦然心動、選擇所愛,活出真實的自己

對近藤麻理惠來說,每天都怦然心動而讓生活快樂,這是一種「生活方式」,而收納、維持居家環境整潔只是其中一個方法。因此,收納的本質標並不在於減少自己的物品或清出空間,而是必須「重新整理」人生定位。
這個新聞讓我感觸很深,同樣歷經獨善其身到轉為人母的過程,收納的想法跟做法也一直隨著身分而調整,我認為收納並非一昧的斷捨離,而是找出規律及秩序,讓收納融入生活,成為穩定身心的根基

搬了八次家,
終於搞懂自己需要的空間與生活

每次和朋友見面時,他們通常不是問:「最近好嗎?」,而是說:「你們最近住哪裡?」。

會有這樣的局面,不是沒有原因的,實在是因為我們搬家的頻率太高,婚後短短四年之內,有了家庭、孩子也出來了,明明應該穩定的生活,卻變成「孟母七遷」,又搬了第八次家。說到底這一切都是因我而起,搬家這回事,不只朋友覺得奇怪,就連我先生也感到納悶,因為他知道在結婚之前,我是可以在一個房子住上五年,安定到不行的人。

透過搬家,尋找為人妻為人母,以及收納的初答案

我們第一個家是為結婚而準備的,因為先生喜歡清靜的生活,於是將內湖的預售屋,換成北投行義路住宅,懷著對於生活的美好夢想,也認定這是要住上十年的家,用「回家就是度假」的概念,將這間郊區的房子整理飯店式風格。但結果是,原以為可以整天窩在家享受度假感,沒想到,忙碌的我們,卻把家住成回家睡一覺就出門的「飯店」。

回想那時候,我們並不知道,自己究竟想要一個怎樣的家。很快的,我們賣掉房子,開始了遷徙和尋找下一個居所的生活。

沒多久,家中多了一名小成員,我們一家三口住進了另一個將近40坪的房子。和許多媽媽一樣,替兒子規劃了一間兒童房,在訂製餐桌和椅子時,特別考慮到小孩的舒適度,也開始注意到收納這回事,那時以為,這樣應該算是思考充足了吧。

那個時期我的家同時也是工作室,每天上把送到幼兒園後,就是客戶來洽談裝修事宜的時刻。既然客戶會來到家中,那麼家一定不能亂但我兒子偏偏又愛在客廳玩,老是將抽屜的東西全部拉出來,因此我發展出一套快回復法,來迎接隨時會按鈴的訪客。

1 /婚後的第一個家。

2 /兒子出生後的家。

3 /換成15坪的家。

4 /32坪的住家

我在這個房子領悟到,學齡前的孩子即使玩著玩具,也會注意父母是否在身邊,那是一種對於安全感的需求,雖然替兒子準備了兒童房,玩具也都在裡頭,但他卻不太領情,這也是為什麼,媽媽常活動的客餐廳,也會是他的主要作亂區。我開始明白,沒有站在使用人角度著想的空間設計,再好的用意都可能白費。即使是小孩,也是如此,即使是收納,也是如此。

回香港探親,看懂家的好用與秩序,不在窩的大小!

我從小在香港長大,小學快畢業才隨父母移居台灣。一年多前我帶著兒子回去探望親友,其中,我們去了二伯父的家。二伯父是個廚藝精湛的長輩,看到我們來,特別煲了湯,以及好吃的港式炒米粉讓大家享用。
當我到廚房幫忙洗碗時,赫然發現,在那只能容得下一人的小廚房,整齊乾淨到令人訝異。簡單的說,幾乎已經到了「零雜物」的境界。 

走出廚房,再環顧二伯父這十坪不到的房子,二十年如一日,所有擺設都和我當年印象中相差不遠。只是,這小小的空間整理得窗明几淨。每一次,從熱鬧的街市走進二伯父高樓層的「鴿子籠」裡,一點也不會產生煩雜感,反而,讓人油然而生一股安定的心情。

二伯父半坪的廚房像變魔術般,端出一道道家常菜款待著我們,一家人將摺疊桌張開,在客廳團聚,讓我們這些散居海外的親人,找到回家的感覺。

這一趟探親之旅,正好是我又搬了一兩次家的時期,我租下一樓的工作室,開始有一些員工夥伴,除了辦公空間,我留下一個小房間暫居在此。當時,一方面還沒決定自己到底要找什麼樣的房子,另一方面,也看著房價不斷上漲,不知如何是好。

看到二伯父的家,似乎有了答案,我想學著如父母、長輩那樣簡單踏實的生活,不再追求「完美的房子,而是可以安居的家。或許,找一個小坪數的空間,來驗證我這些年來 對於收納思考的功夫,是不錯的做法。

很順利的,我找到了一個只有15坪,透過捨棄而讓物品量適當,透過規畫成為一個「到位」的家,最重要的是,我們一家都非常喜歡這樣的空間。只不過,因為小孩逐漸成長的需求,我們又搬了家,開啟了另一階段的空間收納實驗與生活體驗。

 

為了什麼要收納? 

開始執行這本收納書,我等於也在重新整理這些年的一些生活體悟。我「從獨善其身」的設計人,到必須「清除」很多的自我,以便「騰出空間」來容納另一半的妻子,更隨著兒子的誕生、成長,我必須「重新整理」我的人生定位。不是只有東西要被收納,人生也是。對我來說,收納並沒有標準答案,是透過了解自己(也能解讀家人),在「妥協於現況」、「勇於改變」兩者之間求取平衡,透過不斷的調整,終於找到的最合適的方式。

如果有人問我,為了什麼要收納?我會反問:

是為了明天要來訪的客人?還是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! 
是為了要應付眼前的焦慮?還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人生! 

我想,把這些問句拿來問自己,答案就會出現了。

家需要收納、生命本身也需要收納,收納無所不在。和我合作很多年的一個水電師傅,每次一出現就是笑咪咪的,從來不會為了工作上的事情而發怒,一直讓我感到很好奇。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他的工程車後座,層架上用同一款飲料瓶排列出井然有序的分類收納罐,一瓶一種器具,無論是小螺絲釘,或是其他小物件,位置固定一目瞭然。

這下子我終於明白了,只有透過良好的生活管理、工作管理,才能讓自我的情緒穩定,這樣的穩定度,甚至可以延伸在教養上。不只大人學會收納,也讓孩子學會收納,影響的不只是家裡乾不乾淨,而是孩子未來的人生,會知道如何在每次混亂時,重整自己。當然,大人也是,一切都不算晚,此刻學會了收納,人生也會有好情緒。

最好的設計,皆源自生活

▲ 室內裝修/設計預約諮詢直接填寫以下表單
https://jai-design.pse.is/4pn2u2

▲ 服務流程及費用
https://www.jai-design.com/service/

▲電話諮詢 02-7756-6550
⧁總公司 分機#3
⧁台北門市 分機#4
⧁青埔門市 分機#5

體驗宅|小宅變身大空間

為什麼裝修需要體驗? 一般的屋主其實很難透過靜態的照片,了解我們想傳達的設計理念。 剛好因緣際